1乍浦历史文化特色乍浦镇历史悠久,地名文化源源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乍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众多名胜古迹为我们保留了难得的民族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乍浦灿烂的地名文化。历史渊源1958年,乍浦镇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距今4000至5000年良渚文化时期的戴墓墩遗址。戴墓墩遗址主要为良渚文化时期堆积,包含少量商周时期遗物。经钻探,地表采集到大量良渚文化中晚期的鼎、罐、豆把、壶等残件,并出土玉、石、陶器六十余件。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乍浦就有人类活动。1984年1月23日戴墓墩遗址公布为平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乍浦地处杭州湾北岸,境内有海拔40圣161米的浙西天目山余脉20余座。镇西的瓦山(雅山)地层属古生界中寒武统杨柳冈组(t2y),距今约6亿年。由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灰色块状白云岩组成,厚度大于100米。历史遗留的乍浦古城、古街、古庙、古桥、古炮台等人文古迹记录着乍浦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乍浦集山、海、岛、滩、田园诗情于一体,既有江南水乡风情,又有滨海鲜明地方特色的千年古镇。乍浦作为海防重镇,历朝都有地方驻军,历史上乍浦的抗倭斗争,抗英斗争,抗日斗争都湧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特别是鸦片战争的乍浦保卫战谱写了一首满汉军民共抗外敌的壮2歌,乍浦保卫战写进了中国通史。文物遗迹新石器时代遗址:乍浦的古遗址最早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址,共2处,一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戴墓墩遗址,是平湖目前价值仅次于庄桥坟遗址的聚落址,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57件。另一处是亭桥村的吕家汇遗址,在亭桥水厂修建厂房时发现过大量的石钺,2009年进行文物普查时还发现一只完整的良渚文化红陶小罐。乍浦炮台遗址:乍浦炮台(天妃宫炮台、南湾炮台)是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实物例证。2014年年2月被认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碉堡群遗址:乍浦还有57座南京国民政府修建的抗战时期碉堡群,这些碉堡是南京国民政府规划的保卫南京重要防线之一的乍嘉线工事,有“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现存乍浦境内的57座碉堡基本保持原状。故邑城遗迹:乍浦南10里左右海中,城周三里,高一丈,东汉顺帝永建元年(126)曾为海盐县治,此城名不详。诸志均以故邑称之,民间俗呼为“山阳城”,元代沦于海。故乍浦民间有“沉脱山阳城,氽起乍浦城”之说。独山司城遗迹:明洪武十九年(1386),乍浦巡检迁独山西麓,建巡检司城。清道光时尚有老屋数楹,有僧居之。俗呼戚老爷庙,今遗址尚存。3梁庄城遗迹:位于长安桥集镇东南1公里处,益山东北麓,南临杭州湾。明正统五年(1440)建,今圮。始皇驰道遗迹:位于乍浦山外,道宽50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为秦始皇东巡及浙江而沿途所筑驰道,现已陷于海中。古城及城墙遗址:乍浦,历来为海疆要地,江浙咽喉,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就设重兵驻守,唐代置镇遏使,宋开禧元年(1205),乍浦唐家湾置水军,设镇统制。至明代,乍浦军事要塞海防重镇更为突出。明洪武十九年(1386)为了加强沿海防御,命熟悉海防的大将汤和巡视乍浦。汤和在亲临乍浦城南龙珠山之处察看地势后在汤山以北建造乍浦城,建起了高二丈、周九里的四四方方的乍浦城墙。现存乍浦城以护城河围护而成的面积为2380亩,周长4950米,与县志记载的内容吻合。如今,在古城的西、南共保存有三段总长约200米的清代城墙,其中,西侧两段为土坯,总长约110米,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南侧一段东西长200米,宽约15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米。对比清光绪版《平湖县志》,发现乍浦古城现今城内街道、原满城位置、护城河、纵横交错的内河等与清代布局一致,目前这两处位置也得到保留。满洲城遗址:俗称旗下营,清雍正五年(1727)雍正皇帝下诏训练乍浦八旗水师,以利海战,雍正六年(1728)将军鄂弥达奏建乍浦水师营于乍浦。乍浦满洲营建于乍浦城中的东北角,面积261亩,满洲城内建副都统等官署及营房3200间,16旗各设4堆子房1所。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防敌偷入城内,在南北水门各建水闸1座。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到浙江,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