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学案教学目标1.传授知识(1)秦朝统一的条件和秦朝统一的经过;(2)秦朝的疆域和万里长城的修建;(3)秦朝统一的意义;(4)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几方面掌握;(5)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6)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7)秦朝灭亡。2.培养能力(1)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2)联系现实,指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中至今仍有显著作用的措施,培养学生将古今史实类比的能力。(3)通过了解秦朝的疆域,培养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4)结合所学的史实,客观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将具体历史人物放在具体条件下评价的能力。3.教育目标(1)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农民战争树立了榜样。4.发散思维(1)综合考虑战国七雄的实力,除去秦国,谁还有统一中国的能力?(2)通过讨论“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灵渠工程修建原理。(4)搜集有关匈奴的资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朝统一,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速亡的原因。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预习学案】一、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1)客观上: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必然。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②政治上:各诸侯国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③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人心向背:长期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渴望统一。⑤局部统一:长期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战国七雄),为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2)主观上: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①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本人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拓展: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而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为统一提供条件。2.经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夺取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拓展:对秦长城的评价:①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②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疆域东临,西到,南濒,北抵一带。4.意义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意愿。◎思考:如何评价秦始皇?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举措(1)政治上:确立;中央设、、;地方推行;颁行《》。(2)经济上:实行土地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3)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以为教,以为师。◎拓展:对焚书坑儒的认识: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