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社会环境分析【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置现状,明确了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通过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岗位类型等因素,设置相应的培养方向,走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为适应我国城乡建设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但在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普遍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同时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理解也不一样,各校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差异甚大。“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向的准确定位是解决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环保总局部属的唯一一所中专学校――长沙环境保护学校,2006年学院通过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核心专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设置专业方向的背景该专业在2004年以前,一直沿用本科的名称,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把专业名称才改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征求意见稿)》中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1页共6页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能力为: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就业面向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城乡规划等工作。这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问题,定位于城市规划、管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过大过空,导致各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有些成了本科的压缩版,有些院校则无所适从。据调查,我国共有27所职业院校办有“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上,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相对规范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定位过大的情况,很有必要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我院是以环境保护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分工较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一开始就比较具体,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本专业生源充足,招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到2007年招生达340人,学生就读“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意愿十分强烈,每年新生有不少要求转入该专业,所以本专业实际就读的学生数远高于计划招生数,目前在校学生达760多人。由于学生数增长过快,同一专业模式培养下的毕业生数就会过多,就业压力增多,本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会增大。这是我们进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的另一原由。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也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管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资源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由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导致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可以设第2页共6页置与经济相关、突出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