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年终总结创先争优活动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一年。我站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和业务科室的指导下,深入学习《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结合市情、站情,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展救助方式,改善和提升服务质量,截止12月,我站共接收救助对象2664人,比去年增长18%。其中男性2382人,女性282人,未成年197人,痴呆傻49人,精神病人82人,外省籍1776人。购买车票返乡的20XX人,提供医疗救助12人。目前,在市第二医院还住着一名救助人员,市精神康复医院也住着一名救助人员。此外,我站还积极争取上级机关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护送湖北、河南、河北、湖南、贵州、四川、山东、吉林、北京等地求助对象66人。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套有效地适应我市救助管理事业发展的体系,切实服务于和谐社会,切实维护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明年的工作要点汇报如下:一、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一)、健全制度,救助管理自身建设不断强化我站顺应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的需求,不断改善和提升服务能力,规范工作程序,完善救助站站内管理。以人为本,热情服务,依法做好救助管理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社会救助制度。年初,根据市委、市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在全站继续开展为期2年的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这一民政主线,提高党员素质、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救助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全站深入开展“三亮、三提、三比、三评、三创”活动,全面提升窗口单位社会形象,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宗旨意识淡化、组织观念淡薄、工作精力不集中、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我站还建立了一系列应急保障机制,制定了防御火灾、食物中毒、打架斗殴、集体闹事等7项突发事件的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求助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先后修订出台了工作人员守则共37项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全站救助管理及服务日益规范化。第1页共5页(二)、完善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面对种种困难,我站逐渐摒弃了消极被动的工作方式,走出了积极主动向救助对象提供服务的新路。今年初,民政部给我站配置了新型的救助车辆,我站充分利用救助车辆的使用,定期开展上街给流乞人员送温暖行动。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负责上街主动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自行返乡并给予一定费用。另外,我站还在市醒目地带设置了救助引导牌,方便困难群众的上门求助,设立了24小时救助热线,社会各界反映较好。对确实无法查清家庭地址的受助对象,我站报经民政部门批准,落实户口,妥善安置到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一年来,共安置受助人员4人。尤其是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问题方面,我站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实行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设立了定点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并与这些医院签订了长期协议,对受助对象进行临时救治,这些做法都为扩大救助弱势群体的范围和功能,找到了比较有效的切入点,深受求助对象和广大群众的欢迎,为拓展今后救助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三)、加大投入,内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站摆正管理和服务的位置,以“真诚救助、热心帮助”为宗旨。在今年投入40万元装修救助房的基础上,7月,又添置了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安全检查门,并加固了安全门窗,确保工作人员和求助人员在我站的人身安全。我们对受助人员的管理启用了规范有序的信息化管理程序,做到救助有登记、受助有记录、救助有手续、处理有结果、查询有档案。明年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将在我站正式开通投入使用,实施电脑信息联网管理,对甄别求助对象,防范教育骗助对象将发挥独特的效用。(四)、积极探索,多渠道“出口”根据《办法》的要求,受助对象的返乡必须由当地政府接回。一年来,到我站主动接回的几乎没有,救助出口难成为新《办法》颁布后制约贯彻实施的瓶颈,针对“出口难”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找到了一些新路子。我们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跨区域互动、多渠道出口”的受助人员安置方式。一第2页共5页是对流落市区生活无着,但具备自理能力的救助对象,我们提供基本食宿,通知其家属领回或提供钱款协助返乡,确实有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