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生得意须尽欢讲解VIP免费

人生得意须尽欢讲解_第1页
1/34
人生得意须尽欢讲解_第2页
2/34
人生得意须尽欢讲解_第3页
3/34
三、人生得意须尽欢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大家平时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喜事的时候,经常要饮酒以示祝贺。比如今天是你的大喜之日,或者你今天参加了一个比赛并且取得了一个冠军。这些情况要是放到中国古人的说法,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唐李白《将进酒》),这在唐朝李白的诗歌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什么事情定为喜事呢?南宋时期,诗人洪迈就对此写过一首《得意失意诗》,整首诗似民俗的口吻概括了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们这一章讲的主题“人生得意须尽欢”,就从金榜题名开始讲起。我们谈到的金榜题名主要是讲从中国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人才选拔。而早在隋朝之前早已存在对人才的选拔制度,并且历经了数次演变。在先秦春秋时期及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一般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到的享受财务。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十分盛行。身份的遗传造就了以家族作为单位人才选拔制度,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封建社会民族国家的形成、政治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但世卿世禄制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身份可以遗传,但是经邦济世的能力却不能代代相传,事实证明,在历史上通过世袭制取得官位的人大多是碌碌无为甚至为官不仁的。到了汉代,人才选拔采用了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察举制。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区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一般通过品行的考核推荐。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对于所谓的“四科”进行了明确的解释: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察举制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采用了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存在了约400年左右。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九品中正制通过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在两晋时期著名诗人左思的《咏史》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制度弊端的控诉: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至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至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渐渐发现了九品中正制对政治腐败与地方割据的影响,因此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并于开皇七年(587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人生得意须尽欢讲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