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单元教材梳理【知识梳理】第22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袁世凯组阁,北洋军阀掌权;2、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职,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建立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1895年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练兵,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袁世凯把自己的军队更名为"北洋常备军",至1905年共建北洋新军六镇,由此袁世凯成为北洋军阀的鼻祖;二是从地域上说,清以长江吴淞口为界,南面沿海称南洋,北面沿海称北洋。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因此,直系、皖系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阎锡山和张勋也是北洋军阀,只不过前者是嫡系,后者是旁系而已。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滇系、桂系都不是北洋军阀,当然也没有"南洋军阀"的说法,可统称南方军阀。北洋军阀性质北洋军阀是在清未由袁世凯创建的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二、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一)二次革命1、发生原因:①根本原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②直接原因:"刺宋案"、善后大借款。2、导火线:袁世凯罢免三省国民党籍都督。3、时间:1913年。4、标志:李烈钧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5、地区:江西、南京、安徽、广东等。6、结果:国民党内部涣散,行动不一,袁世凯诱降,各省取消独立而失败。7、革命党人斗争方式:二次革命前:政治上依靠约法、责任内阁制、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即合法斗争方式。二次革命中:重新采用武装斗争方式,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8、斗争性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9、历史影响:标志着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责任内阁制彻底幻灭。(二)护国运动1、历史背景:袁世凯复辟卖国;(三步曲)第一步: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之后解散国会;第二步: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建立独栽,终身世袭总统;第三步: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公开恢复帝制。2、开始标志: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武力讨袁。3、时间:1915~1916年。4、斗争力量:广大人民;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蔡锷、李烈钧的护国军。5、经过:①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进行护国斗争。②各省纷纷独立。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6、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但政权仍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7、性质:旨在反对袁世凯的复辟,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8、结论:a.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三)护法运动1、原因:①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破坏共和。②段祺瑞武力统一全国,激化了西南军阀与其的矛盾。2、时间:1917~1918年。3、目的: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4、实质:维护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5、经过:a.1917年7月,孙中山首举护法大旗,滇桂军阀支持,护法军政府成立。b.南北军阀妥协。孙中山受排挤,由广州回到上海。6、结果:南北议和,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7、失败原因:a.西南军阀的阻挠和破坏为直接原因。b.不能真正号召人民大众。c.依靠军阀打军阀,缺乏革命武装,不可能成功。思考:想一想,为保卫辛亥革命果实,孙中山领导了哪些斗争?结局如何?答:为保卫辛亥革命果实,孙中山领导的斗争有(1)1913年的二次革命,(2)1915-1916年的护国运动,(3)1917-1918年的护法运动。这些斗争的结局分别是: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武力镇压下去了:护国运动打倒了袁世凯,但政权仍落在北洋军阀手中:护法运动因滇、贵军阀的破坏半途而废。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而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力量相对强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根本行不通。第23课民族工业短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