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和谐社会思考**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新的科学论断。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应坚持的原则做出了决策部署。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社会和谐心向往之,要充分把握社会矛盾问题,科学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关系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这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这里重点谈阶层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成不同的利益阶层。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民进入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工人;部分农民进城后,找到稳定职业转化为市民;还有的进城后没有稳定职业成为流民性质的利益群体。“民工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一大社会现象。今后也将成为社会阶层中的一大特殊利益群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第一次将“保障第1页共7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建设内容写进党的报告。同时,在“两会”期间,第一次有“农民工”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明了这一特殊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形成新的利益阶层。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突显出来。有不同阶层存在,之间就会有矛盾冲突。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如何转化矛盾。党的**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利益分配。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阶层利益整合机制来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了实现阶层收入分配“橄榄型”,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调节贫富差距。应当通过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负,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等政策措施缩小利益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应当在政策上适当向困难群体倾斜。**届六中全会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了明确部署。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我国的困难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不承认困难群体存在,就是无视困难群体,就会导致困难群体越来越大。邓小平同志1993年9月16日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协调阶层利益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情,因为这是执政党长久执政的社会基础。二、优化社会结构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峡谷第2页共7页社会结构是否合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我国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目前,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3%左右,而农村人口占的比重仍达60%左右。这是极不对称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