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秋水愚公移山知识精讲【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秋水》《愚公移山》二.教学目的:《秋水》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愚公移山》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文言文的诵读。3、辨析文言词语。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虚词——且、焉、诸、以。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三.教学重、难点:《秋水》1、掌握并巩固“泾、涘、望洋、少、轻、殆、大方”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2、理解并掌握庄子文章的主观创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广泛内涵。3、理解庄子思想的特点。4、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作品。《愚公移山》1、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2、辨析文言词语。[教学过程]《秋水》一、走进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倾向和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一脉相承,主张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二、正音正字,疏通文字①正音: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②古今异义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秋水时至(时令,季节)③通假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④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⑤文言句式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⑥一词多义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三、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①②③题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当他看到自己水势浩大,冲决而行,使人“不辩牛马”,觉得自己力量无穷,是对自我的不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