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等五区县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15分,每题3分)1.C(A项yǐ/qǐ、kuài/huì、qiǎng/jiàng、bì;B项pì/bì、xùn、chù/chǔ、chǔ/zhù;C项zhā/zā、huán/yuán、mú/mó、tòng/wǎng;D项jí、xué/xuè、tuò/tà、dàng)2、D(A.金刚钻B额手称庆C爆发力)3.A(“法治”和“法制”可以从运用上辨析,两个词语词性不同,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在句①中显然应使用动词;“协商”和“磋商”可以从词语意义方面辨析,两个词语前一个侧重共同商量,后一个侧重多次商量,句②根据语境,应用“协商”;“反而”和“而且”两个词语所表示的上下句间关系不同,可从句法功能角度辨析,句③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有转折的意思,应用“反而”。④飞扬跋扈骄横放肆,贬义;谓意气举动,越出常轨,不受约束,中性词。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4.B(A语序不当,“不但”应移至主语“厂房”之后C成分残缺D表意不明,“是”前加“此举”)5.B“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加冠的礼节。二、(9分,每题3分)6.B(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7.A(提出“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原文并未提到已“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8.C(“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三、(12分,每小题3分)9.C(A走:打败,使„„退却;B顺从;D归顺依附)10.B11.D12.A(B“主动请缨”不当;C“被韩当救起”不当;D“黄盖在任丹杨都尉时”不当)四、(22分)13.翻译(8分)(1)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婴,遭受1分;辛苦,艰辛困苦1分,句意1分)(2)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做官,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不徳”和“以”各一分,句意1分)(3)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为所”表被动1分,句意1分)14.(9分)(1)相同: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身处寂寞,倍感孤独,羁旅思乡的感情。不同:高诗还具有年华老去,岁月流逝的悲凉情感。(3分)(2)“转”含有“转念”之义,除夕夜举世欢庆,作者转念一想,思念自己的家乡,为自己老去而悲伤,一个转字暗含情感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将他人过节之快乐与自己孤独寂寞对比,突出诗人的苍凉心境,可谓极妙。(3分)(3)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3分)15.(5分)①月明星稀②别时茫茫江浸月③唯见江心秋月白④环佩空归月夜魂⑤月出于东山之上五、(20分)16.(4分)运用反复,充满感情地表达出自己对问路这件事的喜爱;又运用类比,将自己比作小幺儿,把怀着善意指点自己的人们比作哥哥姐姐,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在问路中感受到人间温情的幸福与快乐。17.(6分)①我不喜欢地图的“现代感”而喜欢古老的问询方式;②所问对象和他的回答具有一定的未知性,给人以好奇和遐想;③我对外婆的崇敬和她对我的教诲。18.(6分)本题考察对文本思想意蕴的探究,依据文本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阐述即可。以下几个方面,均为得分点。①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都是可能问询的对象,但要问得真切,必当有所选择;②每一次问询都意味着与一颗心灵接近,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常常感动我们的内心;(或:在问路的过程中,感受那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善良和温情。)③幼时外婆的教诲,其实是让我学会与他人沟通,获取别人的帮助。④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次跨越和发现,都需要以谦卑的姿态获取。⑤“问路”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问”本身也是真诚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