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的甘肃军工企业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的甘肃军工企业为适应战备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直至70年代末,国家把国内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国防工业布局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进行战略转移,在西部的四川、陕西、贵州、甘肃等省掀起规模大、投资多、布点广、持续时间长的"三线建设"热潮。自"三线建设"于1965年开始后,国家投入资金99.95亿元,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东北等13个大中城市,调配数万建设大军,在陇原上百个工地展开建设大会战。甘肃省认真贯彻"保三线、保军工、保基础工业"的方针,配合作战,兼及开发地方工业项目。一、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发展一是能源建设全面推进。1970年,新兴的大型石油企业--长庆油田在陇东崛起。1975年,建成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的刘家峡水电站,时为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同年又建成八盘峡水电站。黄河上游百里之内三个梯级电站的强大电流,通过输电线路,形成以兰州为轴心的甘陕宁青电网。在此前后,又建成803电厂、酒钢热电厂、碧口水电站等,以及数以百计的小电力企业。1978年,我省第一座坑口电厂-连城20万千瓦机组的大型电厂开工兴建。经过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建设,窑街煤炭基地、靖远矿区、华亭煤矿等大矿相继建成投产。同时还加强了地县中小煤矿的建设。二是邮电通讯初见成效。在此期间,先后建成兰州与西北各省(区)及北京等各大中城市的载波电话,兰州至西安通信干线微波,覆盖全省各县(市)的市内电话和97%乡(镇)的农村电话,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联结全省城乡的邮电通信网。三是交通运输逐步发展壮大。民用航空方面,1967年改扩嘉峪关机场。1979年初兰州至庆阳民航线路正式通航。早在1959年组建的专业飞行中队,到1975年扩编为专业飞行大队,作业项目由单一的林业灭虫、扩展到播种、施肥、除草、摄影、物理探矿等广阔领域。公路建设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续建新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总计3万公里的同时,各主要公路干线的油路建设,在全省各地铺开。不断向线型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梁永久化、夹道树木绿化的方向发展,为我省于1981年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社社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路建设方面,1971年建成兰州铁路通信枢纽,又建成兰州西站机械化编组站。1978年国家动工进行天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水上运输方面,1977年在兰州建造80吨的客货轮,下水试航成功,接待中外游客游览市容。同时在刘家峡航运站建造和购置数艘机动船,接待来宾游览名胜古迹。四是建材和森林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三五"期间,西北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兰州平板玻璃厂,全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型森林工业企业--白龙江林业局,以及兰州建筑机械厂、甘谷石棉制品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建成或成立。二、以军工为重心的工业建设持续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三五"期间建成的兰州连城铝厂、兰州铝厂与西北铝加工厂连为一体,使甘肃省电解铝和铝加工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投产的西北铜加工厂以铜材加工为主,兼及铅、锌、贵重金属加工.成为全国三大铜加工基地之一。甘肃稀土公司建成的6000吨氯化稀土生产线,生产能力跃居全国首位。甘肃地方有色工业也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先后建成甘肃铝厂、酒泉金塔铜矿、西和、成县、安西以及青羊峡铅锌矿、兰州有色金属冶炼厂等10多个地方中小有色企业。黑色冶金工业在曲折中奋进。甘肃省钢铁工业在上世纪60年代几经调整,走出低谷,获得生机。1971年,我国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投产出铁。同时,与黑色金属冶炼相配套的陇西冶金机械厂、我国大型硅铁生产企业--西北铁合金厂等一批企业投产。其中,全国重点炭素企业--兰州炭素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核反应堆特种石墨,关键技术指标超过前苏联。此外,还建成东大山铁矿、山丹焦化厂、河西堡铁厂等一批中小型钢铁企业。机械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三线建设"开始后,国家给甘肃省机械工业投资3.6亿元,主要建设项目达12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7个。仅国家有计划地向甘肃省动迁的机械企业就达26个,迁入职工近万人,搬迁设备约6000台(件)。"三线建设"以来,接连在甘新建的机械企业有:甘肃光学仪器厂、兰州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