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最美现象道德创建思考一、“最美现象”的道德内涵及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一)“最美现象”的形成。使用“最形容词”的结构比如“最好”、“最可爱”、“最受欢迎”等,历来就是媒体为吸引公众眼球而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最美”一词不是最近才出现在媒体里,但“最美现象”却是最近才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溯其源,首先当推杭州的吴菊萍20XX年7月徒手接住坠楼女童,被网民和媒体亲切地冠以“最美妈妈”,之后,广东出现了从车下救出两岁女童的“最美婆婆”陈贤妹,在黑龙江出现了奋不顾身救学生、以致双腿高位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20XX年5月,在杭州又出现了身负重伤、依然紧急刹住大客车的“最美司机”吴斌。这些“国家级”的“最美人物”在网民、媒体、政府的大篇幅、高频率的共同宣传下,被社会公众广为传诵。在此影响下,全国各地的“最美人物”也层出不穷,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最美农妇”、“最美交警”、“最美战士”、“最美姑娘”、“最美农民工”、“最美护士”、“最美主持人”等等。短时间内“最美体”持续不断地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于是形成了“最美现象”。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最美现象”其实是两种现象的复合体,其一是一位位原先极为普通的人物纷纷在各种特定情境表现出了“最美”行为的现象,其二是这种最美行为被媒体广为传诵,然后教育、感动、鼓舞了许许多多社会成员的现象。(二)“最美现象”的道德内涵。最美人物之所以层出不穷,最美人物之所以被广为传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蕴含其中的道德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对几位最美人物的“光辉瞬间”再稍作分析:吴菊萍发现孩子坠楼,她不假思索伸手去接,那个瞬间她根本没考虑自己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也根本没考虑救人后会得到社会的赞誉、政府的表彰和孩子父母的感谢,她想到的只是孩子面临危险,需要她出手相救。拾荒阿姨陈贤妹尽管地位十分低下,生活十分艰辛,但她发现被车子碾压受伤的小悦悦后,毫不犹豫地上前相救,会不会“摊上事”她完全第1页共10页不管,她只知道有人需要帮助自己就得出援手。80后的人民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的一刹那,先是把后面的两个学生挡住,又一把推开了几个学生,而将自己面临的安危置之度外,她只知道自己是教师,保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客车司机吴斌被飞来铁块击中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全然不顾自己,在生命最后的几十秒里“完成了一次最不正常情况下的最正常的停车”,他知道确保乘客安全是他的天职,为了神圣的天职他必须先人后己。在这些“光辉瞬间”,最美人物们的举动很美丽,但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是在做一件分内事,只是在尽他们的职责与义务,他们美丽的行为没有矫揉、没有造作,有的只是真实,是人性本善的一种自然流露。孟子曾用“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评价舜的为人处事,最美现象中的那些最美人物的行为,也应该是“由善行,非行善也”。至于这些最美人物被到处传诵,生活中的你我他几乎都愿意、乐于做这样的传诵者,于功利无关、于流行无关,只是我们人性中的“善”的自然流露,是人性“向善”的表现。因而我们可以用“善”和“向善”来归纳“最美现象”中的道德内涵。(三)“最美现象”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公民道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公民个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五爱”要求,实际上就表现为各个领域里的“善”和“向善”。如“爱人民”就是要礼貌待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与人相处时的“善”和“向善”;“爱劳动”就是恪尽职守、敬业奉献、认真负责,是一种职业领域里的“善”和“向善”。公民道德建设则是指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对公民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施加影响,达到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行动。“最美现象”强化了社会成员关于“善”和“向善”的道德认知,激发了社会成员践行“善”和“向善”的行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生动实践,它从属于公民道德建设,但其仍具有独立性,影响和启迪着公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