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懂得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2)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2.过程与办法目的:(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性,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加的主人翁意识;(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二、教学重点:透镜分类及其对光的作用。三、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四、教学办法:科学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发现法。学法: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练习。五、教学器材透镜组、老花镜、近视镜、激光笔、小手电筒。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阐明引入新课讲小故事:张奶奶家的堆柴屋是用塑料膜做顶的,一种雨过天晴的正午,张奶奶家柴屋的柴草忽然着火了。幸好被放学回家的张毅同窗发现并告知村里人快速将火扑灭,才使张奶奶家没有造成较大损失。事后张毅同窗百思不得其解,是谁放的火呢?你乐意帮张毅同窗找到纵火犯吗?可谁是纵火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透镜》,找出凶手。想其中道理引发学生学习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新课解说一、认识透镜1.透镜的分类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让学生认真观察外观相似的近视镜和老花镜,说出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性与否完全相似。其它学生也可借助眼镜全班交流学生观察思考,找出透镜的特点。通过列举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的习惯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的本质区新课讲解纸摸凸透镜和凹透镜,感知其差别。对透镜命名。展示多个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2.主光轴、光心。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教师用圆规、三角板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学生理解主光轴、光心的概念。二、探究透镜的作用1、提出问题:透镜对光的作用相似吗?有如何的作用?2、猜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你做的小实验,你能够初步判断透镜对光的作用。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运用激光笔显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的状况请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指出焦点和焦距,并指明透镜两侧各有一种焦点。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的形成因素,指出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我们懂得太阳光线也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因此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能够当作是平行光。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学生观察分类学生思考找出透镜表面的特点,通过阅读认识主光轴、光心。学生实验:小手电筒置于透镜上方20cm处,调节透镜,观察纸上的光斑有什么不同?观察实验。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并在黑板上画出左右方向射入透镜的光线的光路图。学生根据透镜的作用思考解决别。学生听透镜的形成过程,理解主光轴概念通过阅读学生发现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独立构建光心的概念培养学生猜想能力,让学生从以前的经验出发或者从观察的实验出发来作出有根据的猜想。引导学生比较,精确的建立了虚焦点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了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为学生对的解释“谁是纵火犯”的问题打下伏笔问题:现在如果入射光线从焦点发出,射出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谁能画出来?为什么?用激光笔显示两条任意方向入射的光线,让其通过透镜,观察射出的光线。为了明显可用彩色粉笔画出光线。4、师生交流讨论、归纳结论参考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你觉得通过透镜后来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射出的光线跟原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射出的光线跟原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5、应用解释谁是纵火犯?学生根据作图成果,思考解决理解会聚和发散的真实含义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运用巳有的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