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鲁迅活力课堂拿来主义鲁迅全身像留学日本时的鲁迅25年5月时的鲁迅鲁迅全家紫禁城圆明园废墟鸦片烟枪抵制日货鲁迅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利用工具书注音解词:•自诩(xǔ):自夸。诩,说大话。•冠冕(miǎn)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国粹(cuì):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课文中是反语。•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莱,借指权贵的施舍。•吝啬(sè):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解题•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思考•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