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用处舌头真有这么大的用处吗?让我们来看看《战国策》里吗?让我们来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之师的吧!课文背景: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所以由赵太后执政。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政治局势尚不稳定,认为有机可乘,遂谴兵“急攻之”。课文的第一段即交代了这一情况!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强谏()唾()揖()曾()郄()恃辇()耆()最少()不肖()沟壑()媪()踵()祭祀()膏腴()挟()恣()乘()强谏(qiǎng)唾(tuo)揖(xu)曾(zeng)郄(xi)恃辇(shinian)耆(shi)最少(shao)不肖(xiao)沟壑(he)媪(ao)踵(zhong)祭祀(ji)(si)膏腴(yu)挟(xie)恣(zi)乘(sheng)赵太后新用事:必以长安君为质:必以长安君为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大臣强谏:刚执政人质把、、、、、作为(当作)有、、、、、的人吐唾沫竭力劝说交代故事的起因“新”、“急”—赵国面临的危机对策—“求救于齐”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内部情况—在臣强谏、太后坚拒(矛盾不可调和)1、位尊而无功:功劳、功绩2、微独:不仅、不但3、封这以膏腴之地:封赏4、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恣意肥沃的土地1、赵王之子孙侯者(名词作动词,封侯)2、质于齐(名词作动词,人质)3、念悲其远也(形容词作为动词,为、、、、、悲伤)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5、其继在者乎(动词作名词,继承人)形词作使动,使、、、、、尊贵1、赵氏求救于齐赵氏于齐求救(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句)句)2、封之以膏腴之地(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以膏腴之地封之3、甚于妇人(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妇人甚以下各是什么句式?4、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而不及今令于国有功(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与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6、日三四里(省略句式)(省略句式)日(行)三四里长安君以何于赵自托结构思路结构思路说前因过程结果秦急攻之求救于齐太后与大臣一问饮食住行二求舒祺之事三论王位承袭长安君质于齐三对矛盾三个方面矛盾解决触龙愿见太后问饮食住行求舒祺之事论王位承袭议长安君质于齐太后盛气而揖之僵持不下色少解叙寒问暖,打破僵局笑曰曰:“然”曰:“诺……”爱子之情,引起共鸣旁敲侧击,心悦诚服单刀直入,怒气全无触龙1、爱国爱民、忠心耿耿2、有胆识、有谋略3、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语言艺术1、曲折委婉、深入浅出的游说方式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