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知人论世: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他家境贫寒,3岁丧父,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满腔热情回到祖国,但看到的是战乱不断,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隐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整体感知明确:清、静、悲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闲话秋雨秋蝉啼唱槐树落蕊庭院秋晨秋景图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啼唱闲话秋雨庭院秋果(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我们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到“清,静,悲凉”的秋味?视觉(色彩)听觉(声音)青天(碧绿)蓝朵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青布枣子(淡绿微黄)鸽子的飞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静悲凉冷色调以动衬静清小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问题:1:为何要写南国之秋?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通过对比反衬故都秋景的特点明确:“慢、润、淡”寻章摘句味情思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香醇与浓烈清润与干硬秀丽与霸气细巧与粗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