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如玉的石阶。这是李煜最熟悉的地方,留下他无数次的欢歌笑语和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富丽堂的宫殿,应该依然存在吧,所不同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他已从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叹惋语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设问、比喻、夸张。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之深之多之深;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不绝绵长不绝。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感情具体化形象化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春花秋月实小楼“物是”东风(自然永恒)明月景往事虚故国“人非”雕栏玉砌(人生无常)朱颜一江春水情这首词通篇采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问起答结的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形成了三组对比。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年年到来的“东风”不堪回首的“故国”应犹在的“雕栏玉砌”已改的“朱颜”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物是人非之痛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朱颜改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三度对比情景交融主旨以乐景写哀情小结:整首词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成就所在。写愁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李煜相关档案••姓名:•字:•生辰:•祭日:•籍贯:•国家:•职业:•信仰:李煜重光937年七月初七978年七月初七江苏徐州南唐国君词人佛教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薄命君王,绝代词人薄命君王,绝代词人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11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7月初7,在他41岁生日之夜,令歌伎演唱《虞美人》词,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