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石曼卿文欧阳修沉抑三百余字卷抒一腔悼情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理解作者对亡友真挚深沉的哀痛惋惜之情。2、学习本文运用反复手法,从不同角度抒发强烈感情的艺术手法。3、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寄托哀思的艺术技巧。教学重点: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教学难点:文章层层深入地抒发赞颂、哀痛、悼念之情的构思艺术。导语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欧阳修对石曼卿如此情深意切?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使欧阳修在石曼卿死后二十多年仍然想念不已?这篇祭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距石曼卿去世二十六年矣。石曼卿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他死后二十六年,依然让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为之悲伤痛悼,临风而潸然泪下?创作背景在石棚西南不远处,耸立着一块大招头崖,向阳背风,前临一片较为平坦的芳草地。游人休憩此间,面对遮满视线翠屏般的南山,便会产生溶入青绿色彩之间的超凡感觉。传说当年石曼卿常在这里读书弹琴,饮酒宴乐,故明代人于古石壁间刻了六个汉隶“石曼卿读书处”,深入石骨,古朴可爱。石曼卿,名延年,曼卿是他的字。他生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卒于康定二年(1041年)。他的祖先为幽州人(今北京一带),因避契丹之乱举家南迁,在宋州的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落了户。石曼卿(994—1041),北宋文学家,才高而未遇,遂饮酒自放,愤世嫉俗。石曼卿有个好友叫范讽,曾任官职,但被人污告,石曼卿为好友范讽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受到牵连,从京城贬到海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通判是知州的副手,还有监察当地官吏的职责,又称监州。石曼卿读书处石曼卿是当时著名的文章高手,诗人和书法家,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石棚山风景俏丽,又离州城较近,便成了他经常游乐的去处。石曼卿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乃是他那铮铮铁骨和拳拳的报国之心。北宋景祜五年(1038年),西夏王改称皇帝,定国号为大夏,表示他与北宋完全处于对等地位。自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西夏每年对北宋都要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犯,常常把宋军打得大败。石曼卿受命于危难之际,很短时间内,便在河北、河东、陕西等地组织起来几十万大军,开往前线抵御西夏。皇帝因此赏赐他绯衣银鱼,方准备重用的时候,石曼卿却一病不起了。正是:壮志末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石曼卿去世时才四十八岁,当是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欧阳修是其挚友,两人相识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当时同官馆阁校勘,不到一年。其后两人分别多年,当再度相聚时,石曼卿已憔悴衰老,不久,48岁的石曼卿就英年早逝。欧阳修曾作《哭曼卿》和《石曼卿墓表》等诗文对石曼卿予以深切悼念。诗中对石曼卿的诗歌才华、书法艺术作出高度评价,对彼此相识甚晚,相聚无多表示遗憾,对石曼卿的才高不遇,英年早逝表示了极度的哀痛。在《石曼卿墓表》中,欧阳修对其文章、才能、奇节、伟行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石曼卿去世26年后,欧阳修又派人到石曼卿墓前祭奠,并作祭文,抒发了对挚友的深切怀念。自读、理解文句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玚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敭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几样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用这篇祭文来吊祭,说:1.古今异义古至:到于:引出处所今:达到某种程度\另提一事2.酌:动作名,酒3.庶羞:庶:众,多羞:同“馐”4.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状语后置):第二段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唉,曼卿!生前你是英才,死后必化为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而最后回到无物的境地的,是你暂存聚合的身体;那不跟万物一起消失,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于)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如此的;而(那些)被记录在史书上的姓名,如同太阳星辰一样光明。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