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成就一切圣经:玛15:21-28节:客纳罕妇人的的信德21耶稣离开那里,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带去了。22看,有一个客纳罕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说:「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23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他的门徒就上前求他说:「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24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25那妇人却前来叩拜他说:「主,援助我罢!」26耶稣回答说:「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27但她说:「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28耶稣回答她说:「啊!妇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愿望的,给你成就罢!」从那时刻起,她的女儿就痊愈了。耶稣离开那里,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带去了。提洛和漆冬是非犹太人的地区,耶稣来到这里也使外教人也有得沾救恩的机会。「客纳罕妇人……」「客纳罕」即现今的巴力斯坦圣地,在以色列人未占领此地时的称呼。当以色列人定居巴力斯坦后,犹太人称其他一切居圣地的非以色列民族为客纳罕人,即外部人。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蒙选民族中的一员,而是属于外邦人。「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这是一个被急迫的需求和强烈的母爱所催动的呼喊。她的女儿正在受到可怕的折磨,母亲因此向耶稣求援。她可能听到有人谈及耶稣,他对病人的悲悯,奇迹式的治愈病患。所以她带着深厚的信心,本着一片赤心向耶稣呼求。一位外邦妇人怎么称耶稣为达味之子呢?无疑是从犹太人听来的。耶稣按血统是「达味的后裔」,因此称为「达味之子」即一位像达味一样有能力的人,妇人与耶稣接触后,便上前「叩拜祂」,相信祂来自天上的身份。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他的门徒就上前求他说:「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但是这一次耶稣的态度出乎意料。他似乎不理会这强烈的祈求,连一句话也不跟她说。似乎不想给予帮助,不愿为一个遭受如此巨大苦难的母亲施展他行奇迹的能力。门徒们便靠近他,请他为这女人做点什么。他们对他说:「满足她吧!你看她在后面喊个不停。」促使门徒们的介入不全是因同情那母亲,更多的是为免受喊叫声的打扰,当然那叫声被许多人听到了,并吸引了一小撮在场的犹太人注意。耶稣,谦和、温良,他不想超越范围,不愿采取主动介入,因为不是他的职务工作中所预定的。这是他的谦卑,是他对天主父的服从。尽管同情,耶稣不愿奇迹般的介入。所以「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族的亡羊」(24)看起来是答复门徒的请求,事实上却是针对妇女而说的,耶稣清楚地拒绝她的请求。这句听起来相当刺耳的话,在那里耶稣指出,祂的派遣是针对以色列家的。耶稣就是降生于以色列家族的救世主。可惜,他们大部份却没有接受神,反而待之如上主的敌人,槟弃祂,拒绝他的救赎。他们正如迷失了的羔羊,极需要主耶稣的照顾。耶稣救世的方法是先施恩于以色列,然后施恩于全人类。妇人听到耶稣已在开始说话,内心已经获得了一线希望,信德逐渐增长。这个妇女更加不气馁,不失望,并且更靠近他,匍匐在他面前,向他呼求,再次叩求耶稣:「主啊!求你帮助我吧!」现在,耶稣对于她来说不单是一位可能帮助者,更是她唯一的盼望。因此,她称耶稣为「主」。(25)终于使耶稣开口对她说话。耶稣用了一个图像性的语言,直接而清楚地拒绝了妇人的请求:「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这个图像的意义是清楚的:儿女指「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玛十6),饼则代表天主的恩宠。犹太人对外邦人惯用的,「狗」常被用来做侮辱「外邦人」的代名词(玛七6),耶稣加上「小」字,改变了其意思,指的是家畜,但在意义上却并不十分恶毒,表示耶稣减轻了这称呼的侮辱性。则「儿女」和「小狗」之间的对立性虽然仍是十分清楚,耶稣拒绝妇人的要求,明显是在试探她,考验她的信德。「可是小狗也可吃到主人枱上掉下来的碎屑哩!」(27)机智而带着不屈不挠信心的妇人,听出耶稣弦外之音,一听到耶稣的回答,信心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巧妙的回答了耶稣的话,从她的切望祈求中,我们能够领会到妇人不能,且决不会接受耶稣否定的答复,因为她完全相信只有耶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