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第三章 项目可行性依据 第四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第五章 项目规划与投资计划第六章 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第七章 实施步骤与措施第八章 项目效益与风险评估第一章 前 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国民主体,是国家立政的重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全局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把“三农”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这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面貌的改变,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业经营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民享有经营、生产自主权,承担的农业税赋全部被取消,极大地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农民、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家庭不断富裕,社会不断进步。历来处于“弱势”的农业、农民和农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领受到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好处和甜头。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农业、农民、农村的“弱势”状态仍未完全改变。尤其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弱不的强、累竞难胜,使本来强弱不等、贫富悬殊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局部地方轻农、弃农、甚至损农的的情况比较严重,出现了土地利用率越来越低,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重,农村治安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这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更深层次关注“三农”新情况,处理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才能发挥党的惠农政策的优势和广大农村的资源优势,促进“三农”建设,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生产与社会其他生产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以生命生产为对象的特殊生产。科技含量要求高,自然制约因素大,生产条件合作性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需要三大突破:一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控制城市经济“通涨”,多渠道、大规模增加“三农”投入,在强制性规划下,大力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环境条件。二是通过总结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继续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保持承包政策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三是通过对农村田、水、林、路、房的严格规划,实行农业资源区划,按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把调整经济结构与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把规划民居建设、发展农村集镇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