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变革取向陈 浩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围绕 2007 年金融危机后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弱点,分析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国际框架的着眼点,由此推测今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变革趋势,以及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关 键 词:流动性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 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作为与银行业相生相伴的风险,历次爆发都给银行业造成沉重打击。但与以往流动性风险通过挤兑爆发所不同的是,始于 2007 年金融危机中的流动性风险在没有挤兑的情况下仍在全球爆发出了致命的冲击。究其原因,在于脱离管制的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资产负债杠杆率的不断提高,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巨大隐患。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推出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指标,力图加大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成本,压低资产负债的杠杆率。此举在控制世界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势必对各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银行业在此轮改革中,也必将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一、变革背景在 2007 年危机爆发前,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创新使得资产、负债业务均能够借助金融市场迅速满足流动性需求,给银行业和监管者造成了金融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裕,流动性风险管控较为完善的错觉。危机发生后,融资渠道短时间内的消失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急速萎缩令以往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失效,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救助,充分暴露出了当前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局限性。(一)资产证券化制造了流动性充裕假象1.危机前,资产证券化市场高度繁荣。在 2007 年上半年,美国每季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已接近 4500 亿美元,同期欧洲发行的证券化产品也高达每季 1000 多亿美元。金融资产的大规模证券化和发售、交易直接放大了资本市场广度、深度,客观上提高了资产业务的流动性,使得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期可以十分迅速地通过市场调整自己的资产业务规模,但同时也各给金融机构造成了市场流动性充裕,大额交易承受能力稳定的假象。2.危机后,资产证券化市场极度萎缩。2007 年 6 月末,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两只合计 200 亿美元的基金6 月末出现严重亏损。受其引发的恐慌影响,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假象迅速破灭,3 季度美国和欧洲的证券化产品发行量急剧萎缩到 2500 亿美元较上季度内下跌 55%;到2008 年 3 季度,全球的资产证券化陷于停顿。这一突然情况令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