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看好保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 叶莹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我们理解的企业年金,是 2000 年国发 42 号文件明确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 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的部分,它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逐步转变的重要形式之一。后者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资本市场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年金的资金运用极其相关的保障水平;其二,企业年金的规模大小极其参与资本市场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在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关系中,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寿险公司一向是企业年金市场的经营主体,企业年金的运作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规范管理,实现保值、增值;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为年金提供服务来拓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占领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寿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接触更趋向“亲密”。可以说,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离不开保险公司(寿险公司)的参与。一、保险业缘何盯准企业年金1999 年,中国不可避免地迈入老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使得未富先老的社会迅速到来,发展中的新兴的中国市场经济将难以背负沉重负担。在未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中国将远远超过联合国定义“老年社会”的 7%的底线达到 23%左右。到 2050年,将有 3.3 亿的中国老人,其中 80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 1 亿以上。然而,基本养老保险却入不敷出。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也只有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不到 1/10,可以说,运行不规范和财税支持政策不到位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统筹帐户体现现收现付功能,采用代际转移,追求的是相对的公平。要其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在工作,去养活领取养老金的人,这将会给年轻的工作者带来无法接受的高额的养老金负担。而个人帐户体现的是个人的终身积累,追求的是效率。统帐结合模式在没有设立防护墙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部分积累模式,老龄化加剧致使个人帐户已经部分空帐运转;而建国后计划经济留下的巨额基本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一时难以充实。另外,全球经验表明,迅速增长的企业年金为主构成的多支柱模式能分散养老金体制风险,稳定社会,确保经济安全。这里既有美国的 401 K , 也 有 澳 大 利 亚 的 超 级 年 金 ( super annuation)。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