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笔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升孩子的包括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章以丰富的教学案例论述了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过程。具体内容包括:1.培养孩子质疑与揭疑的思维能力;2.启迪孩子的假设与推断思维能力;3.提高孩子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4.发展孩子的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⑴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延伸——“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⑵然而,传统的学科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表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方面,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对孩子的感知情绪和体验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某些知识只有硬行灌输,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却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孩子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也可以促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大发展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为孩子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现代的视野,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⑶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知道,构成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质疑、揭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以下就从四个方面简单论述一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1.培养孩子质疑与揭疑的思维能力疑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古今中外的名家都认为质疑与揭疑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和开端。培养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培养他的揭疑与质疑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创设的形象情境,能为孩子揭疑与质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形象的启示,促进深层思考。《黄河魂》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体会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深入感知蕴含其中的民族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就是由孩子“自己读文——提出问题——借助网络探索理解”的学习方法。课一开始,由孩子上网观看配有课文朗读的《壶口瀑布》视频信息,帮助孩子对黄河形成初步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孩子默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孩子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挟雷裹电是什么样子?”“雷霆万钧是怎样的景观?”“断鳞残甲是什么意思?”“黄河魂是什么?”……就前几个问题,教师提示孩子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先读读词语的解释,再进入视频搜索,观看网络提供的有关壶口瀑布的影片资料。这样,那些抽象词语在孩子头脑中形成表象,孩子对抽象词语的理解就1更具体化、形象化了。对于最后一问,教师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将奔腾咆哮气势磅礴的黄河与人民在黄河边抗洪救灾修堤筑坝的场面、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场面、人们在“5.12地震”面前众志成城携手共进的场面融为一体,孩子被黄河的力量所震撼,更被中华民族的精神震撼着,这时,教师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