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如何面对客户非理性人寿保险的行为? 保险是一项风险转移的商业活动。由于风险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理性的人们应该厌恶风险[1],需要丰富多彩的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这正是保险公司存在的理由。 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是心理学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保险公司如何面对客户非理性——甘冒风险拒绝保险的行为呢? 一.人的非理性拒绝保险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 是肯定赢 1000(1000,1) ,B 是 50%可能性赢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超过 80%的人都选择 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 是你肯定损失 1000 元(-1000,1),B 是50%可能性你损失 2000 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2000,0.5)。结果,超过 70%的人选择 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 2000 元,那么肯定赢 1000 元,也就是从赢来的 2000 元钱中肯定损失 1000 元;50%赢 2000 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 50%的可能性损失 2000 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喜欢躲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却又倾向于冒险了。这是卡尼曼[2](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3]的重要观点。理性使我们规避风险,非理性又让我们有风险偏好。 在人寿保险行为中人们有同样的非理性行为。纯粹保障型产品没有储蓄型产品受欢迎。保险是一种损失性风险,这是由保险基本原理——损失补偿——决定的。用“前景理论”的实验描述人寿保险就是两种选择保险 A 有 50%[4]可能死亡损失生命和 1000 元(保费)获得 2000 元(保险金),50%生存但损失 1000 元(保费),不保险 B 有 50%可能死亡损失生命,50%生存而没有损失。如果把保险金当成对生命损失的补偿,那么 A 是(-1000,1),B 是(-2000,0.5)。大部分人选择不保险 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所以人们的非理性拒绝保险——风险规避——而寻求风险。 二.非理性人寿保险产品 显然,保险公司不会有上述的损失概率达到 50%的产品。保险人经营的风险发生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