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衔接题的十二个思维点例 1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A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和不恰当的。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 错误的回答。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 肯定的。D 、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 不可以。答案: B规律一 出现双面词要照应说明: 当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出现“与否”“是否”“是不是”“有没有”“是非”“胜负”“能不能”等表示事物的两种可能性的词语时,要照应周全,要特别警惕句子的另一部分只涉及到一种情况而出现照应不周的语病。 例 2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答案: B规律二描写语段要注意情境和谐说明: 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要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欢快或低沉,这一切,在同一段文字里,都应该保持一致,做到情境相融。例 3 在叙事性作品中, 因为自己胸中积郁着浓郁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自然也就流向笔端。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真诚。 A 、作者往往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显示于读者,而是将事情朴素地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B 、作者往往将萦绕心头的喜怒哀乐之情,在特定的环境中酣畅淋漓地倾诉而出。 C 、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从作者心中冲出,一泻千里。 D 、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都渗透在作者所描写的大自然风光之中。答案: A规律三保持语段主旨的一致性说明: 一个语段要表达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选择项的一把尺子,选项要能保持整个语段的主旨的一致性。例 4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 。 A 、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 、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