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高二语文: 3.2 《木假山记》 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木假山记苏 洵 教学要点•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 、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 、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介绍作者•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niè, 用为动词长出嫩芽 未未成年而死成年而死 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 斧头 沉没 形作名,急流 侥幸 担当长成 到折断 名作动,当作有用之材够能有的 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于)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水边高地 村野之人,农民 水浪冲击,虫蛀蚁食 喜欢多事的人 加工 把…做成但是 多少 名作动,当作木柴 这样以后形作动,远离 分析课文 • 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明确: 1 )不幸 -----“ 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2 )幸运 ---“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3 )最大的不幸 ----- 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 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