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一、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医学主要是以脏象经络为主,包括: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气血精液等学说。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 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 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自然环境相统一。脏象经络: 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 = 元气 1 、濡养全身五脏六腑; 2 、推动五脏六腑营养的正常运化; 3 、抵挡外邪(免疫能力); 脏腑和经络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每一个脏腑都有一条所属的经脉,脏腑之间以及脏腑和其它组织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 经为干线,络为分支,经与络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上下,把全身联系成一个邮寄整体 经有正经、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奇经有八条,通常将其中的任脉(头颈、胸腹中线)、督脉(头项、背脊中线),加上十二条正经合称为十四经脉。 清代记载中的穴位名称有 361 个,其中双穴: 309×2 个。单穴:52 个。经外奇穴: 39 个。 另外在耳朵上的有 40 多个反应点。 十二经的循环顺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循行起于肺经,顺箭头方向一经接一经而终于肝经,复于肺。 督脉:与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交会,具有总率各条阳经的作用; 任脉:与阴经交会,具有担任各条阴经的作用。五脏六腑循环系统作用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肝与胆相表里。肝与目、筋、爪构成肝系统。位于右肋,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主脾胃消食运化。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肝与四时之春相应。肝主疏泄 指对人体的气机有疏散、宣达的功能,主要关系到全身的气机功能通畅,体现在情志方面和促进消化吸收两方面。 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有助于水谷的消化。如肝失疏泄,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导致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三焦、通水道的作用。肝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