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学习霍懋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真实体验自从师专毕业之后,我已度过将近二十年的教书生涯。不知为什么,最近几年来,每当我和年轻的教师一起工作时,一种深藏心底的想法总是油然而生——就凭我的知识、经验能干不过他们?听人家课堂教学,学生七嘴八舌,“异军突起”,心想,这样乱哄哄的课堂能出成绩才怪呢?看人家和学生在一起,平起平坐,说说笑笑,心想,这样没大没小不成体统,班级能管理好才出鬼呢?看人家作文让学生互相批阅,互相鉴赏,心想,这样不负责任偷懒的教师能指导出好文章才怪呢?……然而,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学成绩,还是班级管理,自己往往都是失败者,都赶不上年轻教师。是自己知识不够用吗?是自己的干劲不足吗?还是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让我陷入了生生的苦恼之中。我迷茫了,我彷徨了,我想自暴自弃。更可恶的是,自从初当班主任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些十四五岁的学生竟然和他们的家长一样,满脑子里都有着唯我独尊的思想。从他们身上竟然找不到一点农村孩子应有的淳朴与天真,他们浑身散发着娇气、任性、自私、冷漠和无礼的臭气,令人生厌。在我看来,这简直不是人,纯是一帮“畜生”,四五六不懂。我整天疲惫于处理他们的突发事件,简直是“按下个葫芦,又起了个瓢”,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彻夜失眠。最后,只好抱怨自己倒霉,认命吧,谁叫咱抓了个这么差的班,甚至在潜意识里将自己教学的不顺也归咎于学生的不是。为了让任课教师高高兴兴的上课,为了好学生能够安安静静的学习,我每天除上课之外,整天整天坐在教室里,甚至下课也不出去,导致1有时学校开会、开展活动都全然不知。就这样看着,流动红旗一次也没见到。因为你看了教内看不了室外,你看了校内看不了校外。有时天真的想着,如果有着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那该多好呀。我提出过辞职,也挨过批评,受表扬的时候微乎其微。人啊人,同样是做人,“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就在我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关键时刻,一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又如雪中送炭,悄悄的来到我的案头,真是喜出望外,赶紧翻开那带着油墨芳香的书页,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真实故事,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使我仿佛在茫茫的沙漠中见到一块绿洲一样,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又仿佛久居笼中之鸟,突然飞归自然,感到心情十分舒畅、轻松,俨然肩上释下千斤重担。读后,经过深层次的思考,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幼稚。霍老师的那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铮铮誓言,时刻回想在我的耳边。它继承了“因材施教”的传统观点,又丰富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学生是受教育者,有怎样的缺点都不足为奇。而自己作为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能力不可不硬,师德不可不高,胸襟不可不大。学生需要教育,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从挑战自我开始!霍老师的十六字教学方针:“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我哪一点能与人家相比?霍老师一个学期讲了95篇课文,比教材设定的多讲71篇。而我,一个学期下来,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连教材设定的30篇课文都没讲完,仅讲了15课精读课文。怪不得学生的作文总是没有多大的提高。“下笔”“无神”,原来道理如此简单,“读书未能破万卷”。2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回顾自己过去的教学,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就是把自己本有的一桶水全都给了学生。一篇课文面面俱到,惟恐讲的不周不细。为了讲好一课书,自己看了一本资料又一本资料,看多少问题讲多少问题,有时一篇课文讲一周还觉得不够劲。现在想一想,多么可拍。幸亏手头资料少,否则一篇课文也许能讲一学期吧。年轻的教师听完我的课后,一对照,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没讲,回去重讲。嗨,年轻的教师啊,吸取我的教训吧,不要把自己肚里墨水全倒出来,留一点给自己吧。这样才能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学习讨论的余地,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去探索、去钻研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克服做吃被动的学习局面。精讲精练,才是教学的本色!因此,我开始改变教学方式,一节课只训练一两个教训重点,缩短课时,以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见识,在潜移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