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金属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共价半径和范德华半径根据量子力学,核外电子运动没有固定轨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几率密度的分布。 通常把核到最外层电子的平均距离定义为原子半径。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只能用实验方法, 如 X 射线衍射法, 测定出晶体中相同原子核间距离, 或用同核双原子分子键长, 被 2 相除得出。 不同元素原子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就是同一元素的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化学键的分子和晶体。因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可能表现形式不同,就是同一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可能有不同形式。根据测定方法的不同,通常有3 种原子半径:①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做该元素原子的金属半径,如铜的金属半径r 金=127.8pm 。②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其共价键键长的一半称做该元素原子的共价半径,符号表示为pm 或 ?,其数值与几重键结合有关,如碳原子的共价半径r 共,单键时为 77pm ,双键时为 67pm,三键时为 60pm 。金属元素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共价的双原子分子,金属元素原子也有共价半径,如铜的共价半径r 共为 117pm 。由于形成共价键时,总会发生原子轨道重叠,通常同一金属元素的金属半径比其单键共价半径要大10%~15%。同周期元素的单键共价半径的变化规律为从左至右逐渐缩小,可认为是原子核对电子引力增大的缘故③ 范氏半径: ( 范德华氏半径的简称 ) 非金属元素和有些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分子间或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间靠分子间力( 范德华力 ) 相互吸引,其不同分子中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称做该元素原子的范氏半径, 如氯原 子 的 范 氏 半 径r范 为181pm 。如左图所示,表示了氯原子的共价半径和范氏半径。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而且同一元素的不同半径,数值不同(r范>r金>r共),而且相差较大。使用时不要同时用不同半径的数据。在一般的资料里,金属元素有金属半径和共价半径的数据,非金属元素则有共价半径和范氏半径的数据,稀有气体只有范氏半径的数据。而离子半径是表示离子大小的一个物理量。在离子型晶体中,组成晶格的质点是大小不等的圆球状的正负离子,因为具有稀有气体电子层结构的离子,都有球面对称性,而且离子间极化影响不大,可把晶体中离子看做圆球。在晶体中,两个带异号电荷的圆球互相接触,到一定平衡距离时就不再接近了。现代测试手段还不能直接量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