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1.1. 工程概况合肥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二期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北起合肥站,南至徽州大道站,合肥站预留三期向北延伸条件,三期工程远期适时修建。本工程线路全长,全地下线,设车站 23 座,最大站间距 2462m,最小站间距,平均站间距 1106m,其中换乘站 6 座,分别为合肥站与3 号线换乘、大东门站与2 号线换乘、高铁站与4、5 号线换乘、紫云路站与7 号线换乘、太湖路站与6 号线换乘、徽州大道站与5号线换乘。设滨湖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1 座和大连路停车场1 座,在大东门站附近设置控制中心, 为 1、2 号线共用控制中心, 全线设胜利路和庐州大道2 座主变电站。 1 号线远期全线平均旅行速度35km/h,采用 B 型车 6 辆编组,合肥市轨道交通1 号线一、二期工程同步设计、同步运营,2016 年底建成通车。1.2. 主要技术标准线路1.线路在直线地段无限速要求, 曲线地段最高行车限制速度与轨道结构相关,将在轨道专业完成设计后提供。线路最小曲线半径:?正线:一般情况350m,困难情况 300m ?辅助线:一般情况200m,困难情况 150m 2.线路坡度:?区间正线线路的最大坡度:地下线为30‰,困难条件下为35‰;联络线及车辆段出入段线为35‰,困难条件下为40‰;以上均不考虑平面曲线对坡度折减值。?区间隧道和路堑地段的正线最小坡度不宜小于3‰,困难地段在确保排水的条件下可采用小于3‰的坡度,但坡段不宜过长。?地下车站站台计算长度段线路应设在一个纵坡上,坡度宜为2‰,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度上。?道岔设在不大于5‰的坡道上,困难地段可设在不大于10‰的坡道上。3.线路最小竖曲线半径:?区间正线一般情况为5000m,困难情况为 3000m;?车站端部一般情况为3000m,困难情况为 2000m;4.折返线安全保护距离最大为50m(不含车挡长度)。车辆1 . 采 用 标 准 B 型 车 。 车 辆 外 型 尺 寸 为 ( 带 司 机 室 / 不 带 司 机 室 ):20020mm/19520mm(车钩中心线间距长)×2800mm(宽)× 3800mm(高)。列车总长度。2.车辆配属列数:初期26 列;近期 42 列;远期 66 列。采用动拖混合编组,均为 6 辆编组 (+ Tc*Mp*M=M*Mp*Tc +) ,4 动 2 拖。其中:Tc:带司机室的拖车; Mp:带受电弓的动车; M:不带受电弓的动车; + :全自动车钩; =:半自动车钩; * :半永久牵引杆。3.牵引供电:采用采用 DC1500V架空接触网受电弓。电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