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当今的小学生,在家里既是一呼百应的“小皇帝”、“小公主”,又是承载数代希望的“小太阳”;在学校则往往又被老师当作“小大人”看待,严格要求。然而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时期,从心理上看,他们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喜欢参与。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独立意识日趋强烈,特别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讨厌成人把他们仍当做不懂事的小孩看待。但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求知欲虽旺,但不持久,且易转移兴趣;他们虽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但其批判的行为常常又是盲目的。这些反差往往也就导致逆反心理滋生。学校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逆反心理。(1)过分控制。有些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特点出发去实施管理和教育,而用简单、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把老师的合理要求视为“管、卡、压”,他们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反师道而行之。(2)自尊心受到挫伤。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片面性,不能一视同仁,对待优生一种态度,对待后进生又是一种态度,由于待遇不公正而引起后进生的反感,严重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怎样克服和消除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教育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用尊重和理解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一、平等相待,跟学生交朋友。教师应该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姿态,变操纵——依附式的关系为良师益友式关系,变单向训导、垂直传递为双向互动,相互沟通。教师要主动放弃我说你听的操纵控制,代之以关心、引导、鼓励和支持,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并跟学生交朋友,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思维、自主活动、自主判断、自主抉择,由观众、听众变为积极参与者和思考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才能“尊其师、信其道”,消除逆反心理,自觉接受教育。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平等的谈话式,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