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子 《《孟子孟子》》简介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也;义也;礼也;智也。 通 假 字 “ 辟”通“避”,躲避 “ 辩”通“辨”,辨别 “ 得”通“德”,感激 “ 与”通“欤”,语气助词 “ 乡”通“向”,从前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 ù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生命也使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