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的历史和演化 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那时,袖较短,裳较窄。 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 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 2 个款式)并存,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此时裳较之前朝更加宽大。 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 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中国服装史——第十二章 中华人们共和国服饰一、历史背景 (1)新中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变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2)1949 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3)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4)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日益加强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行政权利通过组织形式支配一切、干预一切,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直到私人生活和私人衣着。(5)“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极端,服饰审美自然被打上极端畸形的政治色彩。(6)1978 年改革开放后,服装进入一个繁荣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饰时尚(着装意识、时装运作方式、服饰消费方式等)再次进入中国。(7)1992 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常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和流行时尚。(8)90 年代,多元化服饰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9)20 世纪末,中国服装进入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装时代。二、极“左”政治与服装1. 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政治因素始终与服装发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 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备受青睐。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对外表加以修饰。人们试图通过“服装”这个特殊符号来减少由其本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外观差异。3.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4. “文化大革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