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酮病风险评估及防控2014-03-28 07:16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访问量: 499 [ 字号: 大 中 小 ] 目前, 兽医面临的成母牛问题无非两个,一个是传染病, 另一个是围产期疾病。公认的围产期死淘率在30% 以上,再细化就是在产后0~ 60 天时达到 25% 以上,所以牛场每年的淘汰率基本上都损失在这个阶段。我个人认为除去传染病之外,围产期疾病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产后瘫痪,产后瘫痪会影响真胃变位、乳房水肿、 乳房炎等问题,还包括胎衣不下,凡是和离子有关系的疾病基本都与产后瘫痪有关系;另外一条最主要的主线就是酮病,因为酮病是一个能量缺乏性的疾病, 所以所有围产期和能量缺乏有关的疾病,包括其他的继发性代谢性疾病,都可归于酮病,酮病对于围产期真正的影响大约占百分之六十。因此很多外国专家讲干奶期要提高干物质采食量, 新产牛提高干物质采食量、提高单产等,这些东西的基础全在酮病上,特别是亚临床酮病,像真胃变位、胎衣不下、子宫炎等很多问题都是酮病继发的。酮病及亚临床酮病酮病,也称为醋酮血症,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近几年酮病问题一直困扰着牛场,实际上国外同行也承认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所以说控制手段是不缺乏的,缺乏的是检测和评价手段。高产牛群中, 美国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约为 4% ,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可达10% ~30% ,甚至更高。康奈尔大学认为,可将亚临床酮病发病率 15% 作为一个警戒线,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10% 作为一个严重的警戒线,也就是如果临床性酮病超过10% ,或亚临床酮病超过15% ,证明这个牛场群发性酮病的问题很严重。从上世纪90 年代起,酮病已成为影响美国奶牛场最重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之一,其关注度高于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我们往往关注了临床性酮病,而忽视了亚临床酮病。2012 年 1~4 月,我们选取国内不同规模的42 个牛场 (存栏 500 ~12000 头),进行产后0~70d 的新产牛血液β-羟丁酸检测。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16.98%(91/536),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为6.90%(37/536)。这些都高于美国的15%( 亚临床型警戒线)和 4%( 临床型发病率 )。酮病的发病机理及病因酮病的发生与奶牛能量负平衡及体脂动员有关,常见于妊娠最后2 周(少发 )和泌乳早期(产后 0~70 天随时可能发生),产后 70 天后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头胎牛和经产牛的发病率基本相同,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