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酶学目的要求:熟悉酶在体内的病生变化机制;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及酶活性测定方法;掌握肝胆疾病的酶学指标应用与评价;第一节 概述临床酶学:指临床实验室应用酶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学科。包括基础酶学、诊断酶学、治疗酶学基础酶学:注重酶的动力学研究;诊断酶学:应用酶、酶试剂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酶学:利用酶制剂进行疾病治疗;一、复习酶的概念、结构与功能1.基本概念 酶是活细胞的产物,是生物催化剂;生物催化剂的特性:(1)高度不稳定性; (2)催化效率极高;(3)高度特异性; (4)催化作用的可调节性;2.结构与功能(1)酶的化学组成 单纯酶 结合酶 酶蛋白 + 辅助因子=全酶 辅基 结合紧密 辅酶 结合疏松(2)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表面的能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反应的特定区域,该区域由酶的必需基团所组成。酶的活性中心被占据或构象发生改变均可导致酶的催化效率下降或消失。二、血浆(清)酶分类1.血浆特异酶 在血浆中发挥作用,其降低表示合成该酶的组织受损。2.非血浆特异酶 在血浆中含量较低且无任何功能(1)外分泌酶 来源于外分泌腺,其浓度与分泌的腺体功能有关(2)代谢酶 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参与物质代谢;血清中大量出现时提示细胞受损;代谢酶分为: 一般代谢酶 器官特异性酶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生机制过多 细胞内 酶生成 过少 变异 K2 K1 K3 组织间隙 血管内 K4 K8 抑制 抑制 酶 激活 酶 激活 变化 变化 K7 K5 K6 图示说明: 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酶进入血中的途径不同;不同的酶其清除方式不同;控制血清酶水平的因素:1.酶在细胞内的合成速度2.酶从细胞释入血清的速度取决于三个方面: 细胞内外酶浓度差;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存在形式;3.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酶从胞内进入血液的途径:(1)直接进入血液(2)部分直接入血,部分进入组织间隙(3)经淋巴系统入血4.酶从血中清除的速度可用酶的半衰期表示*血清酶从血清中消失的速率因人不同,因酶而异,随疾病过程的不同时间而变化。5.其它注意激活剂或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五、其它影响血清酶的因素1. 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别、年龄、进食、运动、妊娠等2.测定方法的影响 方法的不同(速率法、终点法)测定条件的不同单位的差异3.标本的影响(1)最好用血清 (2)溶血的影响(3)尽快、及时分离 (4)样品的存放4.其它因素对酶活性测定的影响(1)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