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空转” 防范经济减速和金融热潮间的风险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大幅度增长,但总体经济却出现下滑,企业融资困境依旧,大量货币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 “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变化,这是过去 30 年来都无法理解的。”曹远征翻看着国家统计局 4 月 15 日公布的《2013 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缓缓说道。这位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对桌上的数据开玩笑说“没能看懂”。数据显示,2013 年一季度全国出口总额 5089 亿美元,同比增长18.4%,且前两月出口形势明显回暖。此外,截至 3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 65.76 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 2.76 万亿元,同比多增 2949 亿元。然而综合所有数据后发现,在出口形势如此之好时市场表现却显得不够给力,信贷规模增速如此之大时经济难见明显回暖,居民收入增长之时全国消费增速减缓。2012 年以来,较快的货币扩张政策却并未给实体经济带来多少裨益,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仍面临缺贷、愁贷甚至求贷的境况。大量数据表明,企业实现了销售数量的增长,但却未实现销售收入的提升,陷入了即便产品售出也拿不到货款,转而只能再次求助于银行贷款投入再生产的现实之中。 “货币信用正在‘空转’。”4 月 17 日,在统计局和社科院主办,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承办的第二次“宏观经济季度分析会”上,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货币信用自身内部循环、自我‘空转’的数量正越来越大,速度正越来越快”。虚拟膨胀,实体萎缩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 3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 103.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 1.9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 31.12 万亿元,增长 11.9%;流通中货币 M0 余额 5.57 万亿元,增长 12.4%。M1 由通货和活期存款、支票存款构成,其中企业存款占据主要份额。在经历去年上半年增速下降、下半年上扬之后,今年一季度 M1 超速攀升。但专家分析,实际上企业存款等帐目数据正在下行,究其原因,则主要源于全国范围内企业流动性偏低,尤其原材料和资金出现困难,以及企业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M2 不但增速可观,其与全国 GDP 之比已超过了200%。”向松祚说,当下全国广义货币规模已经比 2008 年 40 万亿的两倍还多。从 2005 年以来,长期存在的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在 2009 年实行刺激性宽松货币政策时被火上浇油,导致信贷开始脱节实体经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