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鄂西成矿带地质图地层说明书刘 浩2013 年 8 月 7 日 第二章 地 层湘西-鄂西成矿带跨越湘、鄂、川、黔、陕五省及重庆直辖市,面积近 20 万平方公里。成矿带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为南秦岭地层区,南为华南地层区。地层发育齐全,自新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化石门类多样,沉积类型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该区一直是我国地层学,尤其是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有我国南华系、震旦系的层型剖面,而且还建立有包括全球中/上寒武统和排碧阶底界、中/下奥陶统和大湾阶底界、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底界在内的一系列全球界线层型或候选层型剖面和点(GSSP)。经过前人的积极工作,积累有丰富的年代地层学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程度。2000 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以来,湘西-鄂西地区地层学研究获得重要进展。一是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的研究,中国相继获得 10 枚金钉子,其中 4 枚落户湘西-鄂西成矿带;二是对一些前寒武系变质地层的解体和重新厘定,包括神农架群、冷家溪群、马槽园群、下江群等;三是由于测年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成矿带内的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冷家溪群和梵净山群,板溪群与下江群、高涧群、武当岩群、马槽园群等地质时代被明确定位青白口纪。本次综合研究,笔者在各省岩石地层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 1:25 万及 1: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以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10)及中国地层表(试用稿)(2012)为指南,对湘西-鄂西成矿带的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清理,共划分出 248 个组级地层单位,8 个群级地层单位,并厘定了研究区的地层序列,建立了不同时期的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表。结合本项目大地构造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特征,将湘西-鄂西地区按四个演化阶段进行划分,即新太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第四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级划分(地层区、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第一节新太古代-地层湘西-鄂西成矿带前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南秦岭、神农架、黄陵、湘西北、湘中地区。根据各地区基底物质组成的差别,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划为南秦岭地层区、神农架地层区、四川盆地地层区、梵净山地层区及江南地层区(如图 2-1)。各地层区内地层序列见表 2-1一、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地层研究区内新太古-中元古代地层仅见于鄂西神农架地区及黄陵地区。四川盆地内为川中式基底,,与黄陵和神农架均不同,基底岩石变质深,硬化程度高,但该基底在研究区内未出露,故在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