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1.5 周)适用专业:机械类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环节是本课程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依据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拟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同学们可以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机械设备有较全面的认识,全面、系统地熟悉和应用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强化工程设计的概念如设计条件和设计要求的模糊生成、设计方案的不唯一和优劣之分。这不仅对培养同学们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内容 1.课程设计实习参观研究实习场所、机械设计实验中心现有机械设备,对机械设备有较全面的了解:机器动力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如生产率、电动机型号、电动机转速、电动机功率、适应参数范围等);包含哪些执行机构,执行机构自由度是多少;从电动机到执行构件的传动比是多少,传动方案是什么等;分析指出存在的缺陷并尝试加以改进。课程设计实习环节可以使同学们对机器设备有较完整的认识。但课程设计决不应该依赖这些设备,也就是决不能抄袭现有设备。既然是“设计”,就必然要有自己的构思和“创新”点。2.课程设计任务①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中设定的机械系统功能要求,查阅技术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对象,积累设计素材。设计绘制整机运动循环图。②选定设计具体题目,根据机械的运动和动力要求,考虑具体的使用场合,进行机构的选型与组合设计,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并加以评价,确定一种比较合理的机械运动设计方案,绘制机构示意图。鼓励同学们自行拟订设计题目,通过机械的背景调查,生成设计条件和设计要求。请同学们注意设计参数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它体现的是工程师的意图,可自行设定,适当修正。即题目要求的设计参数或条件只是工程师考虑设计的机械要实现的某一种工况。所以同学们可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③对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进行尺寸参数设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④依据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解析式,编制程序,上机调试,打印结果和图表,分析结果数据。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后对运动方案的修正与评价说明。⑤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⑥课程设计答辨。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课程设计说明书是课程设计的详细技术文件,要求叙述简明、附有必要的简图与推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