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堂良好师生关系的探讨【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建立平等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当从课堂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快乐数学的境界,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关键词】平等尊重;和谐融洽;自主创新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将预先准备好的内容倾泻出来,学生中规中矩地配合老师,按照备课的设想做出回答,完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是完全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一方居高临下,一方洗耳恭听,是纯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之际,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改变必须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呢?1.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都渴求老师的爱,都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往往喜欢哪位老师,也往往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在课堂上就会觉得老师讲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带着良好的心境,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幽默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曾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2.实施情感教学,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同的:更应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实施情感教学,在于能否面向一些“问题生”。一些“问题生”都有共同特点:不爱说话,上课不举手发言,说起话来含含糊糊,甚至课余也是单独玩耍,与同学很疏远,见到老师连忙低头。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自信心受挫,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大众面前不敢说、不敢做,禁闭自己的心态。而老师的爱则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自卑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生在“表扬一一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课堂上,我们要调整自己视线投向,让“问题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魏书生说过:“学生反复100次,教师要做101次转化工作。”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十分喜欢甚至崇拜时,就会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3.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课堂模式,达到师生之间情感共鸣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