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计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 页例9。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我们的生活中用到钱的地方有很多,打车费、上网费、水电费、电话费等等。糊涂的小明看到这些费用单据,犯愁了:怎么计算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明解决计费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这些费用的计算与收取是有规定的。小明所在城市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二、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1、仔细阅读收费标准,从收费标准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教师摘录信息(板书)并概括要点。 (1)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 km 以内(含3Km)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 km 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 km 部分,不足1 km 要按1 km 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3、出示情境图: (1)小明的爸爸乘出租车行驶了4.2km,要付多少钱? (2)如果行驶里程是9.8 km 呢? 提问:行驶里程是4.2 km,根据收费标准,应按多少千米收费?9.8km 应按多少千米收费? (二)分析与解答 1、学生选择一道题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 方法一:(1)×2=10(元); ×7=17.5(元) 预设二: (1)×5=7.5(元)×10=15(元) ×3=2.5(元) ×3=2.5(元) 7.5+2.5=10(元) 15+2.5=(元)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抽学生上黑板解答。 2.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 (1)方法一:分段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后面一段里程为什么是2km,计算后面一段车费为什么用“×2”? (2)方法二:先假设再调整(加上少算的)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把前面一段3 km 也按每千米1.5 元收费,车费是少算了还是多算了? 预设的方法二学生没有用的话,看课本自学后说一说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三)回顾与反思 1、回顾: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都具有什么特点?(板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