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一.心理账户 -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引言今天我们来讲心理账户。什么是心里账户呢?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开支、账户情感维系的账户、享乐休闲吃喝玩乐的账户等等,虽然都是你的账户,但每一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1. 假设我是一个消费者,每个月赚 10000 元,我对于每一块的生活的支出都是有预算的,比如两千块钱是吃饭的,三千块钱是房租,两千块钱是娱乐的等等,这些我们就称之为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预算。2. 举个案例,如果我们要去听音乐会时,把200 元的门票弄丢了,那么大多数人就会选择不去看,但如果丢失了两百元的公交卡,那么大多数人还是为会去。3. 同样是丢了两百元,对你来说损失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会选择去,一个会选择不去呢?原因是,200元的门票是你吃喝玩乐账户里的钱,你可能把这个月这个账户里的钱全部花完了,所以丢了就自然不会再买,就不去看了。但坐车的两百元交通卡,即使丢了,但是车还是得座。但这并不影响我去看音乐会。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心里预算账户。4. 运用到实际的销售过程中,比如我是卖巧克力的,大家知道巧克力有20 元到 200 元,甚至更贵,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巧克力,有的巧克力能够卖这么贵呢?5. 很简单,这就看你卖的巧克力放在消费者的哪个心理账户里,如果它只是一个食品,消费者这个月对于零食的预算只有200 块钱,那么他最多也只能花20 块钱买你的巧克力。6. 但如果消费者把你的巧克力放在情感维系账户里,他是节送女朋友的,这个时候,巧克力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零食了,他占用的就是你情感维系账户里的预算,那情感维系账户里,预算自然更多。巧克力就能够卖得更贵了。课后思考今天的思考题:你销售的产品如何通过心理账户法则,把产品转移到别的心理账户里面,从而实现更好的一个销售呢?二.沉没成本 -人们对已经付出的代价更在意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户,每天都在记录着各种支出、收入。在经过一番总结之后,有的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做了五年的工作要不要换?读了三年的专业发现不喜欢,还要不要改?交往快两年的对象要不要提出分手?而当我们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甚至为它纠结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利用“以往的投入 ”帮我们决策。这到底是为什么?帮主今天就跟你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聊聊“这种心理 ”是如何影响我们时间、感情、金钱投资的。首先我们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小片段:1.电影票假如你之前购买了一张200 块钱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