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几点认识党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路线、方针、规定、措施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团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等方面的能力。一、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党和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首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能动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民族享有民主权利的政治保障。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同时也要看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分化我国的巨大屏障,不可避免地遭到他们的反对和破坏,以实现他们分裂我们国家的阴谋。其次,必须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第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第一要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特别是汉族中形成广泛认同,推动这一制度的贯彻实施和突破创新。第二要制定和健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依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第四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二、要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体系关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民族政策是为了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核心不是“照顾”、“优惠”或“给好处”,而是着眼于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努力。国家的政策倾斜、财政的支持,对民族地区而言,仅仅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因,而民族地区自身能动性的发展才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党和政府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快地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三、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民族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为解决民族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并不意味着民族问题的解决。一是由于各民族发展起点的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二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各民族的表现为民族利益意识和民族权利意识的民族意识会有所增强。三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与利益分享水平是一致的,它不但表现在地区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民族群体之间。这种发展中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在民族关系上产生矛盾。四、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是我们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根本。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从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提高,既要发展好经济,又要注意生态建设;既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不断提高他们身体和文化素质。民族地区要避免过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发展一些产业。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要加强引导和支持,避免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造成一些没有办法再复原的破坏。五、要正确理解维护稳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要按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按照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要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苗头和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力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防止因有情不报或夸大情况而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要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