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语会年会参评论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回归文学性灵石县两渡镇初级中学冯建云语文,是指语言文字,还是指语言文学,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我以为,语言文字也好,语言文学也罢,语文教学都必须突出文学性。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显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时又怎能无视其文学性呢?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是文学作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这些课文大都含有文学因素,有语言形象生动之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学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文如其人”、“文质兼美”,说明语文学科教学在具有工具性的同时,还有强烈的艺术性和较强的文学性。重视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学性,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本中的文学营养,这对于培养“四有”新人,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尚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停留在分析课文的字句文法、篇章结构等层面上,尽管这样的分析也有必要,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也是一些学生重理轻文的原因之一吧!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吧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文学性呢?我以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三多”:1.多读。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一句话,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般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2.多写。就是多动笔,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点,总以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批改学生作业、作文而写作则是学生的事。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写作,也仅热衷于撰写申报职称用的教学论文,倘若不是出于爱好,是不会去创作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不创作文学作品,讲授文学作品就难免会隔靴搔痒。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写作上的“杂家”。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写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写作水平没有诗人、作家高不要紧,只要会写就行。吃过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平时勤于动笔,各种文章都写过,并公开发表了诗、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诗论集、语文教学论文集30多种(含合著、主编、参编);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深受学生欢迎。这就颇能说明问题。3.多体验生活。就是多走出校门,到现实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语文教师多体验生活,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学创作,也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也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