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 2018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期末考试高三试题语文答案1.B(A.缩小范围,原文为“百余年来”C.“票房、收视率成为戏剧作品唯一的衡量标准”曲解原文,原文为“票房、收视率成为作品效果唯一的衡量标准”D.绝对化,原文为“很大程度上”)2.D(文章采用递进论证的结构。)3.A(B 不为因果 “导致忽视内涵和本质”错;C.因果倒置原文为“创作者如果仍处于就事论事或者堆积材料的阶段,作品就会在整体上缺少创意和思想的火花,” D.“只要……就”属于的充分条件,表述绝对,原文为“只有……才”是必要条件)4.B(A.“表达作者浓郁的乡愁”错 C.无讥讽意 D.未反映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5.(1)“乌镇的修辞”既指对乌镇的改造与修缮,也指乌镇借助两位作家的影响而使江南水乡增添光彩和文化底蕴。(2 分)(2)“修辞的力量”:①第一处指的是因为茅盾的小说,乌镇一家普通杂货店被打造成“林家铺子”,“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1 分)②第二处指的是文化名人木心的故居由“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其著作和人品永焕光辉,令人敬仰与怀念。(1 分)③两处“修辞的力量”含义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乌镇人们对于文化的尊重和留恋之心。(1 分)(能结合文意加以理解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6.示例(1):赞同。理由如下:①乌镇作为江南小镇,人杰地灵,不仅有宜人的地域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这里走出了茅盾、木心等名人大家,让人喜爱与敬佩,其文化影响力绵延不绝;②乌镇被世风裹卷,随时代变迁,也有面目一新的剧变,甚至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对此我们也应予以谅解。示例(2):不赞同。理由如下:①乌镇以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闻名于世,固然值得去观光旅游,对于当地的文化名人,我们自然也会心生敬意,但是,假借文化之名,大行经济之实,毕竟有对文化的轻慢乃至亵渎之嫌。②茅盾有《林家铺子》,杂货店老板就按小说里的描写来打扮;木心家的花园随着时代几经“修辞”,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可见,乌镇的文化味和历史感淡了、远了,清纯靓丽已消失,徒留遗憾、徒剩怅惘而已。(每条理由 3 分,共 6 分;只写“赞同”或“不赞同”而无阐述的,不给分。能扣住文本内容加以探究,做到自圆其说,大意如此即可。)7.A 【解析】A 项,“机器不能做这项工作”表述绝对,原文是“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