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模式摘要:本文以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为视角,通过探讨隐性知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来分析共青团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个人增权和集体增权的方式,使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最终构建以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标志、参与为目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关键词:增权;隐性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共青团20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逐渐加快。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府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的新阶段,但是高校依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所不同的是,有了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进行校内改革,强化“造血”功能。这就要求改革不能仅停留在教学改革的深化上,还必须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业计划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等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共青团必须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共青团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了隐性知识理论。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可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并能够通过不同的转化机制适用于实践,人类从书本获得的知识就是典型的显性知识,可以说,课堂教育具有较强的显性特征。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隐性知识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的视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质上并不在于知识的获得本身,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生成能力。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不尽相同,“创新”二字不但增加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也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更注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隐性知识生成、转移和共享的环境和条件。虽然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决不能仅以创业企业的成活和发展为唯一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创新创业的知识,而是基于创新创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是磨炼创业意志,增强创业情感体验。为此,必须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模式,强化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中心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构建以创业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标志的大学创新创业体系,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创业教育的有效性。[1]在此,构建共青团服务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其必要性如下。1.共青团是高校第二课堂阵地的主导者,实践导向鲜明。创业教育应该是经验式的引导,强调非正式学习对隐性知识获得的独特作用。非正式学习和隐性知识的构建联系紧密,是一个通过内隐学习方式学习他人经验和技巧的过程,也是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共青团在高校承担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活动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共青团的工作包含了大量的内隐学习方式。2.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共青团创新思想教育的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二、增权赋能予学生,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强化共青团作用增权赋能的理念来源于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所提出的“授之以渔”的方法。因此,增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力图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增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全面发展。作为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校,以人为本、增权赋能恰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权能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自我概念、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的形成。[2]无权是与权能相对的概念,因此,权力感的缺失、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