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的语言》导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导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2.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导学时间】 2 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而 “大自然的语言 ”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 ”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 “科学小品 ”这类文章的特点。2.走进作者竺可桢 (1890— 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3.相关资料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第一课时【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交流,用语言表情达意。气象学家竺可桢说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它又说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