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东海黄公《东海黄公》 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2.踏摇娘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并未载入正史。唐代歌舞戏。又作 “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生於 隋 末。 隋 末 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3.瓦肆勾栏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4.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洪升和孔尚任, “南洪北孔 ”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 “南洪北孔 ”的美誉。5.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 ”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徽”指的是徽调或徽戏,“徽班 ”是指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 公元 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 ”(读 “咒 ”),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 “曲子 ”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 ”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 ”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6.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昆山腔演唱的传奇语言典雅,旋律婉转高雅—— 雅部,又称 “官腔 ”。其他地方诸类声腔 ——花部又称 “杂调 ”、乱弹。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