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也习惯将上述四种组织合称为牙周支持组织。◆牙龈:是指覆盖在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生物学宽度:龈沟底至牙槽骨的距离恒定为2mm。◆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牙周膜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构成的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内,一端埋入牙槽骨。◆牙周膜 X 线表现:围绕牙根的窄黑线。◆牙周膜中细胞: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最多)、Malassez 上皮剩余细胞、防御细胞、神经血管相关细胞。◆牙周膜中有大量基质,基质作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和分化。在牙承受咀嚼力的时候,也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咬合力的作用。◆釉牙骨质界:在牙颈部的牙骨质与牙釉质交界处即釉牙骨质界。◆釉牙骨质界三种形式:1.牙骨质覆盖牙釉质2.端端相连接3.二者不相连接◆牙骨质新生依赖于:牙周膜内的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牙固连:若牙骨质和牙槽骨融合在一起,其间的牙周膜消失,称为牙固连。◆牙槽骨是全身代谢和改造最活跃的骨组织。◆牙槽骨的改建影响因素:1.全身:激素2.局部:细菌代谢产物、炎性因子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牙周病危险因素:1.口腔卫生情况2.性别:男性重于女性3.年龄:老年人重于年轻人4.种族:黑人患病率较高5.社会经济状况6.吸烟者病情重7.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8.某些微生物 9.过去有牙周炎历史10.某些基因背景。1.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龈沟深度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2.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有时将附着龈和游离龈合称为角化龈。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成为点彩。为正常牙龈特征,炎症时点彩减少或消失。3.龈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牙龈1.口腔龈上皮:游离龈顶端到外表面及附着龈表面2.沟内上皮: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有半透膜作用)3.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牙龈上皮1.束紧游离龈,使其与牙面紧贴。2.保持牙龈必要硬度,使其承受咀嚼压力。3.使游离龈与牙骨质及相邻的附着龈相连。牙龈胶原纤维作用第四章牙周病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