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只箫把原来的端盖梯形底边补高3MM 【沾了快小木条】等于吹口变小了,从端盖的正面看刚能看到箫管内壁弧线再小点连内壁都会看不见只看到壁厚哇塞这样位置的吹口照样能吹声音还更纯了但我总觉得底边太高吹口太小后来又把踮起的3MM销去了1.5MM 呵呵这样顺眼点测音结果比老早前的大吹口总体音高下来了20 音分八度关系变化不大或者说八度比以前有微量的偏宽还发现高音更好吹了哇,这是我珍贵的经验;1 吹口底边可以很浅,照样发音正常 2 吹口底边浅小总体音高也会低 3 吹口底边浅高音易发【低音好像没有影响】 4 吹口底边浅声音会纯 5 吹口底边深度只要不是超浅或超深小范围的深浅变化对八度影响不大如果有错误的体会高手赶快来指正不胜感激求鉴定谢谢 敬候谢谢分享!我也分享一下我的心得:1、吹口底边能浅则浅,整个吹口外侧弧形应该成指甲上那个白月牙状,不应该是深深的U字形。2、吹口外侧宽度以不超过7 毫米为宜。3、吹口内侧宽度以不超过9 毫米为宜(顶部吹口为方形时)。4、吹口底边深度以不超过5 毫米为宜。5、吹口内侧斜度应视竹子厚度而定,偏斜低音好发,共鸣较好,偏平(但应大于30 度)高音好上一点。6、吹口内侧斜坡应平直,不能有凸起成拱状。7、吹口外缘越深,则内缘斜坡应越平。8、吹口底边应稍锐利。9、若为月牙形吹口,则内侧斜坡边缘应为U 字形,不可为V 字形或八字形。10、大吹口费气,小吹口省气;大吹口开得好,共鸣好一点,小吹口音色较为纯净,有“音线”的感觉。11、吹口大小与内径大小有关,内径小则吹口应相应变小。12、吹口关乎音量、音色,吹口开得好不好,决定成品质量。吹口越小,越难出共鸣。以上心得仅是自己最近两个月做几十根PPR 管箫总结出来的,竹箫还没做过!所以有不对的地方,实在抱歉!也请各位多多指点。目前大众 “认可”或“划分 ”的箫的音色似乎分为有共鸣(比如文松箫的共鸣和张力)和无共鸣(比如传统的内径小于14 毫米的紫竹箫,既然音色飘逸,哪能共鸣?)两种,前者音量大、张力大、音色醇厚,后者音量小、音色纯美。我等初学者真的很纠结,这些吹口到底怎么做?到底做成哪种?哪种更适合自己?箫到底应该要共鸣还是不要共鸣(普通箫都会有共鸣的,这里专指文松箫那种共鸣)?还有,我很仔细地看了文松网站,观察了下,文松箫属于南箫,不封顶(口风容易变化,更显张力),材料主要用特别硬特别厚的桂竹,管径也粗(共鸣好音量大) ,壁厚较厚(磨内径方便)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