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二、判断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由于各国(地区)一般都是按 FO B 计算出口额,以 CIF 计算进口额,故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世界出口货物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 2 、能够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该国的对外贸易额。( ) 3 、自然条件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 4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 5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 6 、从量税额与商品数量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 7 、非关税壁垒加强,关税壁垒削弱,其结果是各国的贸易摩擦变得缓和。( ) 8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 9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而国际贸易量是以数量表示的。( ) 10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论认为,外贸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两者呈反比,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倍数效应就越小。( ) 三、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依靠“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其经济增长率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A 、美国 B 、日本 C 、英国 D 、中国 2 、( )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从而大大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A 、 15 世纪 B 、 16 世纪 C 、 17 世纪 D 、 18 世纪 3 、在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对于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恩格斯写道,( )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的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4 、( )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所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A 、约翰 ? 穆勒 B 、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 C 、大卫 ? 李嘉图 D 、保罗 ? 克鲁格曼 5 、( )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 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