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岩浆岩岩石学实验指导 一、岩浆岩手标本描述的内容和一般程序 手标本描述内容及程序如下: 1、颜色及色率; 2、岩石结构的综合描述和命名,根据结晶程度、自形程度、相对粒度和绝对粒度等方面的性质加以综合命名; 3、岩石构造命名及其特征简述(对较特殊的构造要详细描述其特征); 4、岩石的矿物成分特点及其百分含量:包括矿物学特证,矿物的外部结构特点,如自形程度,粒度大小等;似斑状结构者,分斑晶和基质描述; 5、次生变化及其它; 6、正确定名。 下面详细论述如何观察、描述以上各方面的岩石属性: 首先要在实验报告上写上实验名称、日期、姓名,对每一块标本要写上标本编号及产地,然后再详细地逐次系统观察。 (一)颜色及色率 观察岩石标本时,第一眼的印象便是颜色。岩石的颜色是指标本所呈现的总体色调。观察颜色时,易远观其整体,看其总体色调,忌近观其局部,颜色的描述包括颜色本身及其色调的深浅。 描述颜色有三种方法:(1)标准色谱法,又称单色描述法;(2)用复合色描述,如浅褐黑色、灰绿色、黄绿色等,后者为主色调;(3)形象化描述:如肉红色,砖红色等。三种描述法前均可加“深”、“浅”等形容词。 岩石的颜色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暗色矿物含量,暗色矿物含量多则颜色深;(2)组成岩石的矿物晶体的粒度,粒度越细则颜色较深(注:在相同暗色矿物含量的基础上比较)。 色率,又称颜色指数,是指暗色矿物(铁镁矿物)在岩石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色率是显晶质岩石(尤其是具有等粒结构的深成岩)的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标志之一,因隐晶质、玻璃质结构的岩石的颜色并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暗色矿物的含量,故只能用于显晶质岩石。 根据色率,可以大致划分岩浆岩大类,反映基性或酸性程度。 超基性岩(超铁镁岩) 色率 >90 基性岩 色率 40~90(常为50±) 中性岩 色率 15~40(常为25±) 酸性岩 色率 <15(常<10) 注 意: 岩石的颜色要以新鲜的、干燥的断面的颜色为主,因为蚀变和风化都可改变颜色。手标本上若有蚀变色或风化色,则同时描述出来。 (二)结 构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颗粒的结晶程度、晶粒的相对粒度和绝对大小、自形程度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总之,是矿物颗粒本身的形态属性为主,是岩浆岩分类命名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手标本上,首先根据结晶程度,可把岩石结构分为如下三种: 结构 显晶质 隐晶质 玻璃质 特征 用肉眼或放大镜能分辩出矿物颗粒,能观察其...